中文/ English
|
|
冀中医科〔2021〕7号 河北中医学院关于印发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0-08】 点击数:【】
为全面提升我校科学技术水平,加快推进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建设,根据《河北中医学院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结合我校科研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主要成就
1.科技整体实力迅速提升。我校累计获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1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项,省部级项目238项;科技经费合计2.3亿元。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5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4项,牛丽颖教授主持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研究和产业化”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216篇,其中SCI论文223篇、CSCD和中文核心822篇,出版著作186部。获得授权专利38项,制订或修订中医妇科等疾病诊疗标准26种,制定河北道地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行业标准26种。
2.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成绩显著。新增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组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31个。
学校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装修改造和科研仪器设备购置,搭建了形态学、机能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中药分析与研发等中医药科研共享平台;清洁级实验动物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3.中医药传承创新特色不断强化。主打“燕赵医学”品牌,2019年成立燕赵医学研究院,先后设立了扁鹊文化研究院、河间学派研究院、易水学派研究院、东垣书院、窦汉卿学术思想研究院、活血化瘀学术研究院、中西医汇通学派研究院、李士懋国医大师研究院等8个研究分院,同时依托“京津冀燕赵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了燕赵医学丛书编委会,办公室挂靠我校。开办“燕赵医学讲坛”,开工建设河北省中医药博物馆。承担了国家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河北省的有关工作。
4.学术氛围日益浓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百余场;成功举办或承办国际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国际传统与现代生殖医学大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20余次。
5.社会服务效益凸显。与神威药业、以岭药业等河北省知名中医药企业合作研发中药配方颗粒控制方法和技术636项,研发的中药配方颗粒在河北省多家医院临床使用,助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相继出台,中医药事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高;医学发展的趋势使防治战略前移,提倡以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及当前中医药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贡献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5G、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产业革命快速发展,为中医药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国家重大项目空白;高水平科研产出不足,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国家级平台建设任务艰巨;学术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水平亟待加强;科技成果和授权专利转化水平较低等。我们必须要把握机遇、正视问题、主动作为,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助力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建设。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科技强校理念,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国家和省重大重点项目、成果为引领,以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建设为根本,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医学与药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研究协调发展,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把燕赵医学作为学校的发展根基,全面推进传承创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提升,实现重点突破。构建以中医药传承创新为主导、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全面兼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科技工作新格局。深入开展内涵建设,在全面提升学校科技整体实力基础上,实现国家和省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级成果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团队建设。把人才培养培育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老专家、老团队的作用,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力量。加强团队建设,积极引导博士和青年教师加入到科研团队,为科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推进成果转化。紧紧围绕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合作,协同创新,融合优质科技资源,不断拓展成果转化途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燕赵文化。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特点。立足河北,突出燕赵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注重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科学规划,探索集约高效、动态平衡的科技资源配置,构建导向明确、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多元的评价办法;统筹医学与药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研究协调发展;树立科研服务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积极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攻关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构建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引领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深入推进燕赵医学传承创新,加快地域特色学派研究、道地药材开发与保护研究并具有国内影响力;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疑难疾病水平和中医治未病能力,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力争到2025年,我校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完善、资源配置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科技实力较强、产学研不断融合,中医药发展主要科技指标显著提升。
2.具体目标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末,力争纵向科研经费翻一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方面取得突破。
——不断获得具有代表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等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增加50%,授权专利数和学术著作出版数各增加30%,1~2项科研成果冲击国家科学技术奖。
——力争1~2个科研团队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团队;新增3~5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实验室的联合建设,共建不少于3~5个伙伴实验室;培养3~5名国内同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着力打造“一院一馆一讲坛”的燕赵医学发展格局,加快燕赵医学研究院建设发展,健全燕赵医学传承创新发展体系。继续办好燕赵医学讲坛,编撰燕赵医学系列丛书五十部以上,燕赵医学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明显提升。
——力争制定国家标准、中药国际ISO认证标准实现突破;不断拓展成果转移转化途径,争取实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10~15项。
三、“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根据我校学科分布、人员结构等发展现状,结合中医药大学自身发展的特点,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促进科技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变道超车。
(一)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国家级科研立项、成果是评价高校科研基础实力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校的国家级科研立项和成果缺乏,尤其国家科技重大重点专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国家重点实验室尚属空白,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明显不足。为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科研内涵建设,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努力提升国家和省重大重点项目竞争力。以国家和省重大重点项目为牵引,依托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重点优势学科、学术带头人、新进博士人员的作用,追踪中医药科研领域焦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为主导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统筹基础与临床、医学与药学的交叉融合,切实提高申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到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较“十三五”末翻一番,省级科研项目立项数突破100项,力争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零突破,力争纵向科研经费翻一番。
2.集中攻关省内中医药科技专项。加强与科技厅沟通,推动省科技厅设立中医药研究专项,提升我校中医药科研水平;整合中医药优势资源,围绕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攻关中医药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充分发挥我校河北省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创新中心在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中的引领作用。
3.持续增加高水平学术成果数量。突出对高水平学术成果的科研考核占比,大力推进学术讲座及科研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代表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到2025年末,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等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增加50%,授权专利数和学术著作出版数增加30%,1~2项科研成果冲击国家科学技术奖。
4.强化科研反哺教学作用。进一步加强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的引导,提升我校教师科研反哺教学意识,将科研成果中的新观点、新技术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自然科学科研平台跃升工程
1.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优化升级。在第二届科研创新团队基础上,重新优化整合科研团队,成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研究处于学科前沿的高层次创新团队,到2025年,力争1~2个科研团队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团队。
2.省部级平台提质增速。通过统筹规划、优化整合、协同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科研平台布局,在提高现有科研平台的层次和水平上下功夫。到2025年,实现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3~5个。
3.合作研究平台开放共享。围绕国家中医临床基地、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大力推进与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知名科研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高度集成、开放共享、交叉应用的研究平台,创新中医药科技研究技术与推广应用,不断拓展成果转移转化途径,争取实现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0~15项。
(三)燕赵医学特色工程
1.大力推进燕赵医学传承创新。制定燕赵医学研究院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燕赵医学研究院建设。系统开展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汇通学派等燕赵医学流派与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研究和传承创新,整合、凝练燕赵医学的文化精髓,强化名方经方机制研究,一体推进文献发掘、理论机制、临床应用研究。校内增设燕赵医学研究专项,力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申报指南列入燕赵医学研究方向,进一步强化燕赵医学创新发展基础。到2025年,立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篇以上,出版燕赵医学研究著作50部以上,力争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5项。
2.积极办好燕赵医学讲坛。继续高标准开办燕赵医学讲坛,邀请国内外中医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到2025年,形成国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四)人文社科创新发展工程
1.构建人文社科研究创新体系。加强人文社科发展战略规划,优化重点研究方向的合理布局,推进人文社科研究与中医药文化研究的跨学科交叉融合。
2.加强人才建设。在人文社科重要研究方向、新兴交叉学科着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强化目标管理;遴选4~6名青年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加大教师在高水平尤其是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的科研考核占比。
3.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学术交流合作。积极统筹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加大校内跨学科团队的建设力度;加强与省内外高水平人文社科科研团队的合作,不断提升人文社科的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学术交流,定期举办人文社科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人文社科学术氛围。
(五)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
科技以人为本,目前我校高层次科技领军人物匮乏,青年科技人才以近年引进的博士为主,学术影响力不足;人才梯队建设体系不够完善,科研持续后力不足,这些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校科研整体水平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青年科技骨干的培养势在必行。
1.充分发挥校内科研项目的培育功能。为促进我校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培育高水平优秀学术骨干,未来5年,继续做好博士研究生科研启动基金和校内优秀青年教师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工作。
2.改革评审方式,从以往的单纯专家评审标书过渡到评审与指导结合,青年教师当场聆听专家评审意见,使青年教师尽快提升科研水平。
3.充分发挥老专家、优秀科研团队的作用,积极引导博士和青年教师加入到科研团队;继续举办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搭建学科交叉合作的科技交流平台;强化科研考核等措施,突出对青年教师科研的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
(六)中医药社会服务提升工程
1.保质保量完成河北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由药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牵头,完成河北省第四次中医资源普查的验收、补充调查等工作,总结凝练普查成果,加强普查专著编撰,促进我省“两带三区”中药产业发展,推进动态监测中心和监测站建设,为政府决策和地方产业发展服务。
2.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老、治未病健康服务的作用,宣传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拓展养老功能,完成河北省中医药治未病中心、河北省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药品或院内制剂研发,针对中医药优势病种优化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并积极推广。
3.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加强河北省中药资源利用与质量评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河北省中医针灸优势病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支持与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等国外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培养海外中医药人才,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顶层设计,形成规划实施合力。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科研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重心下移,权力下放”的改革措施,充分调动二级学院能动性;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2.优化科技管理服务,细化科技管理分工。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类管理;规范实验动物管理,完善医学和动物伦理审查;加强对科研经费预决算指导、科研经费支出的复核,实现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构,促进中医药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进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促进学报繁荣发展。
(二)基础保障
针对我校科研场地、设备的供给不足现状,借鉴国外大学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和国内中医药院校的改革经验,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优化科技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校内科技资源与各级各类科研平台、重点重大研究课题、科技创新团队、优秀科研人员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最大化;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学科、科研、教学数据管理平台,减轻科技成果统计工作负担。
(三)制度保障
1.继续探索科技奖励与评价机制。依据上级科技管理文件精神,修订我校科技奖励及经费匹配办法,加大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奖励力度;探索制定分学科、个性化的科研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将评价结果与奖励挂钩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提升教师科研积极性;逐步推进科技创新约束机制,推进部分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与职称评聘挂钩;修订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提高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动性。
2.完善科研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科研中心(包括科研共享平台和各科研平台)布局,促进科研平台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绩效考核,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优化实验动物中心管理,最大限度发挥科研平台的运转效能。
(四)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医药行业、科技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增加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拓宽科技经费的来源渠道。学校不断增加科技专项经费投入,加强科研平台、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
(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科技工作战略规划领导小组,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担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科技处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负责组织、实施、协调解决科技工作战略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二级单位按照学校总体规划,编制各自科技工作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
(六)分解落实目标任务
根据科技工作战略规划提出的主要指标和任务,按照职能分工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路径、进度、举措,压实责任,确保战略规划任务落实见效。
(七)上下联动抓好落实
加强科技工作战略规划领导小组对规划执行的督导检查,定期听取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科研计划实施进展和任务落实情况汇报,解决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
杏苑校区: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杏苑路3号,050200 橘泉校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祁州校区: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保衡南大街99号,071200 东垣校区: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山东路389号,050017
版权所有:河北中医药大学 联系电话:0311-89926000 传真:0311-89926000 邮编:050200